第八章 1、什么是歌谣?歌谣有哪些分类?(简答题) 答案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可见古人是把“歌”和“谣”分别看待的。《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即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因为要合乐歌唱,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守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等 7 类。 2、结合作品,论述民间故事的特征。(论述题) 答案 民间歌谣最为显著的思想与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情意真切,坦露心声 ( 2 )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 3 )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3、谈谈民间歌谣传承的特点(论述题) 答案 歌谣的传承不同于传说、故事,有其独特方式和传统。《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在《前言》中告诉我们:“广西歌谣的传承,主要是靠传统歌圩的拥载,世代歌咏的传扬和宗教活动等方式寄存的。” 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也称歌节,广西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唱哼节”,彝族的“跳弓节”等。各地的歌圩,是歌谣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巨大的载体。它有时间性、季节性,但空间十分广阔,山野、高坡、树林,往往是各民族进行歌唱活动以及进行歌谣传承活动的最好场听。歌圩的流传、发展以至俗成,不仅传承了原有的歌谣,而且也使歌谣本身的内容不断得到开拓、创新和发展。 在每一代人的歌唱活动中,总会有一批智慧与歌才超群出众的歌手或歌师。他们不仅学得快,记得多,唱得好,而且能够在歌场上随机应变,丰富和发展传统歌谣的内容与形式。因而“歌师在歌谣传承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传说广西有一位歌仙刘三姐:“青山绿水树木多,树高引得凤凰落,自从出了刘三姐,引得人人爱唱歌。撒下苦籽结苦菜,种下甜籽结甜瓜,三姐撒下山歌种,山歌不败万年发。”经学人考证,刘三姐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她其实是歌圩的女儿,其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正是杰出歌手在民歌传承过程中巨大影响力的生动体现。 关于民歌借助宗教活动的形式寄存自己,在广西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古歌都是寄存在师公唱本中而得以代代相传,但后世它们又从宗教活动中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山歌唱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