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第五章

1、什么是民间传说?(简答题)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2、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辨析题) 答案

( 1 )民间传说与神话

由于两种体裁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神话也可以作民间传说看待。有不少的民间传说来自神话,从而使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同时神话和民间传说都具有解释的叙事功能。就总体而论,这两种体裁从创作到流传的诸多环节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以人拟神;民同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的结果,因此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 2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神话和民间传说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田螺姑娘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民众就把它依附到本地的特定风物上,如福建闽江下游就有像螺女江、螺洲、螺祖庙、螺仙石碑等,而雁荡山一带的民众则传说田螺姑娘和她的丈夫变成了美女峰和卷螺峰等。因而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既可以看作民间传说,也可以是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尽管联系密切,但是他们有明显的区别: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

在民间传说中,主人公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成分,但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二者的叙事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的制约。民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因此在民间故事中,民众可以任意驰骋幻想的翅膀,虚构故事。

可以这样说,民间传说是对神话的世俗化和现实化的发展,而民间故事又以娱乐欣赏的方式将这一倾向向前发展。如果说民间传说的叙事方式以神话的叙事方式分化为前提,那么它自身的分化又成了民间故事叙事方式的前提。也就是说,无论叙事文本角色还是叙事体式,民间传说都是介于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在它身上既有神话的某些特点,又有民间故事的某些风格。

3、如何理解民间传说的特征?(论述题) 答案

( 1 )可信性的内容

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有的学者曾将它概括为“四固定“,即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和事件固定,这些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其有可信性。

( 2 )传奇性的情节

传奇性是民间传说生命力之所在。民间传说传奇性的情节除了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完成以外,还受到我国仙道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民众传承的“仙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奇化的情节不仅深刻表达民众的思想,而且也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原因,它是民间传说制造悬念的主要方法,因此,传奇性的情节对民间传说的内容表达和叙述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可信性与传奇性的交融,使民间传说具有跨越历史与文学的两重性,但是,这一特点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诚如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所说,连接历史与文学两端的民间传说,“是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随着时间的推进,传说的两极,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拉开了,联系的纽带也越来越变细了。”这就意昧着民间传说离开它原型的年代越远,其历史性就会日益淡薄,而文学性则不断增强,从而拉开了历史与文学这两端之间的距离。

( 3 )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所谓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