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含义及其表现?(简答题) 答案 答:含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表现: ( 1 )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 2 )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 3 )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为什么说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特征?(辨析题) 答案 答: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作家的书面创作离不开纸和笔。作家创作作品,须发表、出版后方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作家创作也有口占口述、可读可诵的成分,但整体而言,它主要是诉诸于读者的视觉,也就是说,它是供人们阅读的,必须以文字为中介发挥作用。这样,识文断字就成为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条件,纸和笔的运用也使书面文学的创作场所和欣赏环境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偏重于理性的审美感知力对于书面文学的欣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背景的人,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 民间文学则不然,它不需要文字作中介。人民大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随时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不受条件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而且,这种创作活动主要是诉诸于听众的听觉的,它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便于讲唱者与听众情感的双向交流,听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其间,分享这种创作的乐趣。 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辨析题) 答案 答: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口臻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局限性。 4、民间文学的流传演变过程中,个体传承人有哪些作用?(论述题)答案 答:传承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良好的传承素质,在传承活动中起骨干、桥梁作用。因此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个体传承人以惊人的记忆力,善于吸收他人所有的特殊本领,使自己成为民间文学的活仓库、民间文学作品的集散站。他们头脑中保存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如金德顺老人不仅能一口气讲述上百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有其传承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典型性。它们和那些道听途说、残缺不全的转述故事不同,往往保持了民间故事的原型,极少有紊乱的线索、断片的情节和多重的结构”。藏族有不少说唱史诗的艺人“钟垦”.不仅能背诵上万行史诗,甚至许多篇目都能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刘德培老人不仅是世界级的著名故事家,而且在唱民歌、说谜语等方面也擅长,是当地民艺民风的集大成者。在民间文学自生自灭的旧时代,个体传承人对前辈作品的大容量贮存,准确地传递、承接,使得大量的民间佳作不致于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湮没,失传于世。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