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莫里哀及其喜剧创作
莫里哀(1622-1673)图5-07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他主宰着17世纪的喜剧,远远超过了高乃依和拉辛主宰悲剧的程度。莫里哀在其创作的盛期与王权的关系极其密切,从这幅路易十四图5-08(坐着戴帽,这是宫廷的规矩)接见莫里哀与法兰西喜剧院演员的图画可见一斑。莫里哀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王权的支持,还由于多方面原因促成:首先,他具有比同时代作家丰富得多的阅历,他随剧团在外省辗转了13年,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各阶层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素有“静观人”之称;其次,他接受了伽桑狄和古代哲学家的唯物论的影响,在同下层人物的接触中形成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对社会的观察自然超过了其他作家,并敢于接触别人望而生畏的题材;第三,他对喜剧功能的认识大大高于同时代人,他要“改正人们的弊病”,“抨击本世纪的恶习”,这个明确的纲领无疑突破了旧喜剧的内容。
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645-1658)是在外省的创作。第二阶段(1659-1663)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以抨击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的《太太学堂》(1662)最为重要。第三阶段(1664-1668)是成熟期,《堂璜》(1665)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横行霸道,《恨世者》(1666)塑造了一个愤世嫉俗者的形象。《吝啬鬼》(1688)成功地刻画了资产者贪婪吝啬、嗜钱如命的丑恶本质。主人公阿尔巴贡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者的敛钱方式和活动特点,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有血有肉的吝啬鬼形象。《伪君子》(1664-1669)的上演经历了好几年斗争。第四阶段(1668-1673)是其创作的晚期,创作了一些带有民间艺术色彩的优秀喜剧,《贵人迷》(1670)嘲讽了醉心贵族的资产者。《司卡班的诡计》(1671)塑造了机智和逾越了等级观念的仆人形象。
莫里哀一生创作了30多部剧本,大多是讽刺喜剧。他的喜剧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对17世纪占据法国统治地位的教会僧侣、封建贵族的罪恶进行了抨击,对资产阶级攀附贵族、贪婪吝啬的恶行败德进行了嘲弄和批判,对下层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表现了他喜剧创作中强烈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莫里哀将情节喜剧发展为性格喜剧,他的人物往往是嗜癖型的,如吝啬、伪善、恨世、醉心贵族等精神特征,分别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在典型塑造方面,这种性格单一的人物虽属早期阶段的产物,但是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其次,莫里哀大大发展和丰富了喜剧手法:他懂得并不是人物生理上的缺陷使人发笑,而是某种怪癖、某种恶习令人发噱;他善于从情节和场景中制造笑料;经常利用地位颠倒、意想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笑;语言的笑料同样丰富多彩:双语关、俏皮话、新词、不谐音字、不合时宜的夸张和比喻、针锋相对的答辩、同一词语的重复等等,真是集喜剧手法之大成。
代表作《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欺骗性与虚伪性。教会的欺骗性与虚伪性守全体现在中心人物答丢夫身上。他披着宗教信士的外衣,混入一个富有的资产者的家庭中,却企图勾引主人奥尔恭的年轻妻子,并霸占他的财产。他的败德恶行反映了当时的“圣体会”势力的猖獗,天主教反动势力企图把魔爪伸向上层资产阶级。
《伪君子》的艺术特征:1、基本按古典主义“三一律”写成。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纯,发生在奥尔恭家中,24小时之内。而莫里哀充分利用这个室内环境来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2、《伪君子》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伪善的性格。把主要的笔墨放在深刻揭露答丢夫伪善的真面上。莫里哀在《伪君子》序言中交代了这一番苦心“我为这样做,整整用了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在答丢夫形象塑造中确实处处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3、全剧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根据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大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第二幕,答丢夫不上场,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侧面介绍答丢夫的性格,为他的上场作好准备;第三、第四幕,正面揭发答丢夫的伪善和罪恶用心;第五幕,进一步揭穿他的凶恶面目和危害性。在描写这些场面时,莫里哀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剧本的开场(第一幕第一场),别具匠心,几百年来为历代名家竟相赞颂,被歌德认为是“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通过柏奈尔夫人与一家人的争吵开门见山地开展戏剧冲突,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争论围绕着答丢夫而开展开。主要人物不在场,却处处都介绍这个人物。4、莫里哀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融汇在一起。把民间闹剧、传奇喜剧、风格喜剧和悲剧诸因素熔于一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