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莫里哀与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在哲学思想上,它受到和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影响。在文化上,它推崇并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是:1、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2、宣扬理性,把国家利益、家庭义务、荣誉观念置于首位, 贬斥与之相反的思想和行动;3、尖锐地抨击封建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和附庸风雅、想成为贵族的心理,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也有深刻的揭露。4、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喜剧、寓言和散文则接触到第三等级,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是:1、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但“依照他们自己的艺术需要来理解希腊人”(马克思语),因此在艺术形式上,悲剧、喜剧、寓言、散文,都有较大的发展;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对文学创作的体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等等;3、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庭趣味,但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4、塑造的人物“类型”化,“凡是写古代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布瓦洛语),因此,一般说来,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

  古典主义文学主要流行于法国图5-01,(1661-1684年路易十四把巴黎附近凡尔赛的一处原来很小的宫殿改造成法兰西古典主义的象征以及事实上的法国艺术首都。这幅插图显示的是西侧与南翼右端。镜厅横跨主楼的整整一层,面对两个有许多铜像装点的水池。)诗人马莱伯(1555-1628)是古典主义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夏普兰(1595-1654)是法兰西学士院的实际组织者,对文学创作起到监督的作用。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图5-02。悲剧《熙德》(1636)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成为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作。高乃依的风格崇高庄严,这是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美。六、七十年代,古典主义文学进入繁荣阶段。拉辛(1639-1699)图5-03的《安德洛玛克》(1667)以女主人公为保全儿子生命所作的努力,批判了为满足情欲而置国家利益和义务于不顾的人物,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情欲横流。《费得尔》(1677)贬斥了女主人公爱上国王前妻之子,滥施情欲,缺乏理性。拉辛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和思想发展过程,并在剧情一触即发的时候拉开序幕,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莫里哀的出现把古典主义的发展推至高峰。此外,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将寓言诗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布瓦洛(1636-1711)的《诗的艺术》(1674)是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对以往的创作进行曲了总结,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古典主义的后期创作以散文为主,出现了帕斯卡尔图5-04图5-05(1623-1662)的《思想录》(1670)、拉布吕耶尔(1645-1696)的《品性论》(1688-1694)和夏尔·佩罗(1628-1703)的批评作品和童话故事如《小红帽》图5-06等。世纪末出现的“古今之争”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一次挑战,但问题的解决延缓到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