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供应链管理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
一、纵向一体化在新形势下的不适应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加快产品上市时间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动变得极其重要;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这些,使得企业的市场环境日益向动态化的方向发展。
在动态化的市场环境下,作为优化上下游企业之间关系的纵向一体化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
(一)缺乏快速响应能力
企业无论是实施前向一体化还是实施后向一体化,都必然涉及到产权交易。而产权交易少则需要花费数月、多则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包括为实施并购开展先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时间、寻找合适的潜在并购对象的时间、与潜在并购对象进行谈判的时间、为实施并购筹措资金的时间、取得政府有关批文的时间、签订并购合同以后企业整合的时间等。而众多的市场需求却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实施纵向一体化所需要的较长的时间周期,使得纵向一体化缺乏快速响应的能力。
(二)加大了市场风险
对于专用性程度较高的资产而言,纵向一体化所进行产权交易的结果使资产得以在企业内部沉淀下来。而市场机会却变化迅速,在并购完成以后,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纵向一体化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
(三)不利于形成和强化核心竞争力
过分强调纵向一体化,必然使得企业战线拉得过长,将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到众多的领域,使企业难以集中资源发展和强化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尤其是在企业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进行规模的扩张,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韩国大企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它们过度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同时跨越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产业,大大加重了资金负担,造成了企业的高利率、高负债、高外债,挖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力基础,因此,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抵御力不强。事实上,即使是IBM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就不再进行纵向发展,而是与其他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因此,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纵向一体化的趋势必然减弱。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必须非常慎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在现有的业务环节已建立明显的核心竞争力;资产具有足够的专用性;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相对稳定;企业资源能够确保纵向一体化所需;纵向一体化的实施周期不能太长等。否则,最好不要实施纵向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