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迁移

本章目标
1.运用本章介绍的迁移实验与测量模型,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迁移是否存在和迁移的数量;
2.能陈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主要迁移理论的实验依据及其对迁移实质解释的观点;
3.对当代三种迁移理论关于迁移本质的观点作一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学习与教学建议
1.本章的重点是现代迁移理论对三类知识迁移规律的解释。
2.本章的思想与全书的思想是一致的,都突出了知识分类的观点。对迁移的几种不同分类与对不同知识迁移规律的介绍是一致的,不同的迁移类型也可视为不同的迁移理论,学习时要注意将迁移理论与不同知识的迁移理论联系起来。
3.传统的迁移理论是当代迁移理论的基础,其中有些迁移理论中的某些观点现在还未过时,学习时要注意对其作出评价,找出其合理和错误的地方,或者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明确其适合解释的知识类型。参考资料1列出了奥斯古德经典迁移理论的研究,该理论适合解释机械材料的配对联想学习的迁移。
4.当代三种迁移理论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以奥苏伯尔的同化论(第四章)为基础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以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理论为基础的(第五章);认知策略迁移理论是以第五章有关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为基础的,学习时要注意复习相关的知识基础。

参考资料
1.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奥斯古德(C.E.Osgood)于1949年在总结了配对联想学习中的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式,即"迁移与倒摄曲面"(见下图)。
e
奥斯古德的迁移与倒摄曲面
图上以粗线勾画的面表示迁移的方向与数量。正负迁移通过位于零迁移水平面来分界。在该平面之上为正迁移(+)。在该平面之下为负迁移(-)。与该平面相交则迁移为零(0)。从左到右表示新旧课题之间反应相似性的变化。从相似(RI)到对抗(RA);从前到后表示新旧课题之间的刺激相似性的变化,从相似(SI)到无关(SN)。正负迁移的数量是刺激条件和所需反应二者相似性变化的函数。
在进行配对联想学习中,实验者预先准备一系列的配对词,如图书—轿车、桌子—皮球等等,配对材料也可以是配对的无意义音节,或者无意义音节与词,如BAZ—幸运的、AEL—悲哀的等等。习惯上,把配对项目的第一项叫刺激,第二项叫反应。在被试学习时,先呈现第一项(刺激),要被试说出或写出第二项(反应)。为了研究先后两个不同材料的学习产生的迁移效果,实验者可以改变前后两个材料。如果先学习的材料以A—B形式出现,后学习的材料以A—C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学习称做刺激相同、反应不同的学习。如果先学习的材料是A—B形式,后学习的材料是C—B的形式,这时出现刺激不同、反应相同的学习。
从图中我们可以预期:
⑴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相同(SI),反应相同(RI),则会出现最大的正迁移。
⑵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相同,反应由相似(RS)到不同(RN),至对抗(RA),则迁移由正到负,以至最大的负迁移。
⑶若先后两个材料的反应不同或对抗,刺激由不同到相同,负迁移由最小到最大。
⑷若先后两个刺激材料不同,反应由相同到不同,以至对抗,迁移效果都是零。

外语单词学习非常类似于配对联想学习。这些规律适用于外语词汇学习,也可以解释动作技能的学习。如学习者先学习骑自行车,后学习骑摩托车,这两种学习属于刺激相似反应相似的学习,所以会出现正迁移。同一个字如"是",南方人读平舌音,后改成翘舌音,这是刺激相同反应不同的情形,先前的学习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干扰(负迁移)。——摘自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