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歌谣的界定与分类

一、歌谣的界定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可见古人是把“歌”和“谣”分别看待的。《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即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因为要合乐歌唱,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守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我国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规模宏大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时,就按照这一惯例将《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范围加以区分:“两者都收中国各民族的民歌,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但又各有所侧重,《中国歌谣集成》侧重收其歌词,注重它的文学价值;《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侧重收曲谱,注重它的音乐价值。《中国歌谣集成》除收入各民族的民歌外,还收入民谣,即不配乐的徒歌。”

二、歌谣的分类

  中国歌谣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在编纂《中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国歌谣集成》时确立的分类体系是,将它们分为等 7 类。

  1 、劳动歌。劳动歌中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术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劳动歌起源很早,至今仍有不少伴随民众的劳动生产活动留存下来。它的格调须适应有关生产活动的特点,而内容却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有的围绕该项生产劳动来抒情叙事,如《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所选的这首《十二月田歌》:“正月家家贺新年,初一十五大团圆,嘴里吃的旧年饭,心里想着新年粮。二月初二二月间,坡旁地边起火烟,田中看见哥挑粪,妹也无心来偷闲……”再如湖北神农架“薅草锣鼓”中的两首:“锄头两只角,薅草要过脚,吃的猪狗食,做的牛马活。”“黄豆开紫花,来年莫种它,东家吃豆腐,伙计吃豆渣。”前一首中有爱情穿插,后一首中有对东家虐待伙计的抗议,但这些内容并未脱离劳动过程,可归入劳动歌。

  2 、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如载于晋代《抱朴子》中的一首《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也用歌谣来颂扬农民起义和某些清廉官吏,如载于《明季北略》中的一首明代歌谣:“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近现代中国社会,孕育出数量众多、风格多样的时政歌谣。它们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政治急剧变革的风貌。大革命时期洪湖苏区歌谣中有一首《贺龙军》:“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不惊老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做声。伢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媳妇你起来,门口点个灯,照着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

  把时政歌称为时政谣,应该说更合乎中国传统中所说的民谣的性质和流传方式。因为时政歌主要是民谣,其中以讽刺、评论性的作品居多;也有歌颂的,美刺兼备。这类俗称“顺口溜”的时政谣,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仍发挥着它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八九十年代以来,人民群众对一种种社会腐败行为的揭露批判,通过新的时政谣不胫而走,对惩治腐败起了重要的警示与监督作用,由此也体现出民间口头文学的不朽生命力。

  3 、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光”),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四种。其中以礼俗歌在民间流行最广,如出嫁歌、婚礼歌、孝歌或丧歌,起屋上梁歌等。鄂西土家族哭嫁歌中的上轿歌,由女主人公以哭五更的形式,分别对爹妈、哥嫂和姐妹倾诉难分难舍之情,“二更里来好伤心,把我哥哥费心情,妹妹小来哥哥引,长大又是两姓人”。然后唱上轿离家,“五更里来好伤心,必是婆家来娶亲,前头打起八把伞,后头点起九盏灯,闹得黄河水也浑。红绫子衣披上身,红绣鞋来扯满跟,双脚站在方凳上,一把筷子撒家神,哭哭哀哀出房门.哥哥背起进轿门,吹吹打打离家门”。湖北麻城的撒帐歌则由贺喜者唱:“一进洞房喜洋洋,恭喜新娘与新郎,我今来撒红罗帐,好似蛟龙配凤凰。一撒天长和地久,二撒地久和天长……”每唱一句用松柏子向新人身上撒一次,既表示美好祝愿,也包含着驱邪的意思。广西东兰县的一首贺新房歌由客人出面唱道:“今日大吉利,雄鸡高声啼,啼得金星落门前,啼得彩云绕楼梯。主家盖新房,皇帝下马来拜礼。主家盖新屋,员外下轿来恭喜。芭蕉叶虽大,挡不住风雨,茅草屋虽小,遮盖得天地。金竹蔑条夹茅草,一层一层盖得密。管它刮风下暴雨,主家喝酒笑眯眯”。贺词将优美的景物、深情的祝愿、乐观的情怀融为一体,尽管主家落成的是一间新盖的茅草屋,歌谣的艺术魅力仍激动人心。

  4 、生活歌。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最流行的有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如苏北的《不平歌》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揭露了旧时代劳动者因受剥削而不能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合理社会现实:“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米粮,吃米糠;磨白面,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编凉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湖北黄石一首矿工谣抒写了煤矿工人的深重苦难:“背上拖箩重千斤,双膝跪地爬着行,一声怨恨两行血.不知死在么时辰。”

  5 、情歌。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它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如初识、试探、互相赞美、热烈爱恋、离别相思、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斗争等,均有生动的反映。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情歌尤为发达。它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在各类歌谣中艺术性也最高,因其内容形式比较稳定,又因和人们爱情生活紧密结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爱情语言,便在历代劳动人民情感与智慧的反复锤炼下日趋精美。许多传统情歌,至今仍保持着它们的巨大魅力。

  6 、历史传说歌。民歌中常常唱到古人古事,其意义一是缅怀为本民族、本地区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二是为了显示歌手的见多识广。这类歌谣统称为历史传说歌。它们有的以叙事长诗的规模在民间传唱,大量的以短篇歌谣形式存活于民众口头。在近年发现的湖北武当山吕家河“民歌村”里,人们仍传唱着明末李自成和清代白莲教起义的歌谣,下面是关于李自成的一首:“天旱三年不下雨,干坏庄稼饿死人。只有闯王好大胆,领兵造反乱大明。只有闯王武艺强,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闯王领兵打天下,打了天下不归他。”歌唱的调子苍凉悲壮,寄托着对这位农民起义英雄的深切怀念。

  7 、儿歌。

  儿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的反映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如《打铁》:“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萤火虫》:“萤火虫,萤火虫,飞西又飞东,快快飞来给我做盏小灯笼!不要你的什么东西,只要你的屁股亮通通!”有的抒写了一颗颗饱受屈辱的幼小心灵,如北方流行的《小白菜》:“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了娘!好好跟着爹爹过,就怕爹爹续晚娘,续了个晚娘三年整,生个弟弟比我强,弟弟吃肉我喝汤,拿起碗来泪汪汪!亲娘想我一阵风,我想亲娘在梦中!河里开花河里落,我想亲娘谁知道?……”湖北的《后来娘》:“麻雀生蛋滚过墙,有钱莫讨后来娘;前娘打我茅草棍,后娘打我紫竹根;紫竹根,十二节,打得又出脓来又出血。”儿歌在艺术上朴素自然,被人们誉为“天籁”,有其特殊韵味和美感。

儿歌和童谣本来都是指儿童歌谣,但古籍中的童谣,更多地是用隐晦曲折手法编成的时政歌谣,不过借儿童之口进行传播罢了,并非真正的儿童歌谣,所以现在人们以儿歌专指儿童歌谣。

  以上七类,是着重按歌谣的内容并结合它的某些特殊功能、特定对象来划分的。歌谣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进行。按时代,可分为古代歌谣、近代歌谣、革命歌谣、新民歌;按歌唱者职业与生活内容,可分为山歌、渔歌、樵歌、采茶歌等;按民族,可分为藏族民族、苗族民歌等;按格调,可分为四句头、五句子、信天游、爬山歌等。在研究时,可按照需要灵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