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第二讲
7
页码:1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讲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

 

本讲要点
* 社会调查的三种基本模式
*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 社会调查各阶段及其具体任务
* 社会调查课题的类型
* 假设的特点及形成
* 试验性调查的特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

 

  社会调查的模式或称范例是人们通过对这种活动过程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得到逻辑的、抽象的或形象的概括与描述,是由一些概念和行为规则所组成的内容系统或理论框架。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是为了使复杂的调查活动简单化、本质化,使动态的调查行为变成相对静止的多层次的行为规则,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查研究,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由于人们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同、研究角度各异,社会调查的模式不再单一。初步可以概括出三种基本模式。

  一、“事实—解释”模式

  其基本出发点是解释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调查者在实际调查之前不应带有任何主观框架,只能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理解社会事实。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得出一般性结论。其形式是:收集资料——归纳、分析—— 一般性解释。按照这种模式,调查实施的步骤是:收集有关资料;归纳、分析、概括;形成调查结论。
  我国当前社会调查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抽样 —问卷—统计表格”,一是“个案(典型)—二手资料—列举事例”,遵循的都是“调查—分析—结论”的逻辑结构,它们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事实,终点是理性结论,中介是归纳分析,这实际上就是“事实—解释”的调查模式。
  运用“事实—解释”模式,需认识到其局限性,归纳过程还需与演绎推理结合使用。

  二、“假说—理论”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具有同一性,可以“实证”和“检验”,因此可以借用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性的概括(理论),必须以假说作为中间桥梁。 “假说—理论”模式一般的形式为:调查课题—理论假设—资料收集(检验假说)—解释性理论。
  运用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是:收集调查信息;建立理论假设;检验假说;形成解释性的理论。
  “假说—理论”模式既重视从实际调查中收集资料,又注意对事实的逻辑推演,其科学性在于将人们认识过程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起来,其局限性是在社会调查中使用假说方法不同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有一些社会现象比较难以建立抽象合理的假说,因而这种模式的适用范围有限;另外假说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许多调查研究者对其概念和方法并不熟悉,这就增加了运用这种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的难度。

  三、“系统—综合”模式

  “系统—综合”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结构程序,其基本思想是将调查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调查时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达到最佳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其具体步骤是:提出问题、明确范围;明确调查的整体目标;获取信息;建立模型,预测效果;设计方案、择其最佳;通过局部试验验证方案;调查实施并及时纠正偏差。
  “系统—综合”模式的突出优点是能把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结合起来,把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社会调查更加精确化和科学化。并且,这种模式可以选择最佳方案,从而使社会调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系统方法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应用系统方法才能科学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