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但丁的故事
黄汉平
但丁(1265—1321),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散文作家、修辞学家、政治思想家,与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天才巨匠。他的杰作《神曲》(1307—1321)是用意大利本国语写成的,对于欧洲文学脱离其拉丁起源,向表现新时代文化的方向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写道:“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的创作艺术之高超及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使他成为中世纪及近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一) 母亲的梦
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据薄伽丘《但丁传》记载,但丁的母亲在临近分娩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这位温雅的夫人在梦中见到自己坐在青草地上一株高大的月桂树下,靠近一条清澈的小溪,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只吃了一点从月桂树上掉下来的果实和清溪中的水,就似乎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牧童,用尽力气要采摘喂他果实的月桂树上的叶儿。当他使劲做的时候,她感到他摔了下去;当他再次站立起来的时候,她感到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变成了一只孔雀;这一惊就把她吓醒过来。此后不久,产期来临,她生下一个男孩,她和孩子的父亲都很满意,给孩子取名为但丁。
这个梦类似于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母亲所做的梦,它预兆了但丁不平凡的一生。月桂树是古希腊、罗马人用以作为胜利、成功和荣誉的象征,但丁生下来就吃月桂子和采摘月桂树叶,这说明他自幼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广泛汲取古今文化的精华。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丁早年跟随著名学者拉丁尼学习拉丁文、古典文学、诗学和修辞学,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他对维吉尔极为崇拜,称之为导师。在《神曲》中,维吉尔成为人类理性的象征,他成为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引路人。
在母亲的梦中,但丁是一个牧童,摔了一跤后变成一只孔雀,这也预示了他一生命途多舛。但丁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先后担任人民首领特别会议成员、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成员、外交特使,1300年当选为行政官。1302年在党派斗争中受到迫害,不公正地被剥夺一切公职,同年3月被判处永久流放。在长达20年的流亡生涯中,但丁勇敢地面对惨淡人生,再次站立起来,为理想孜孜以求,其经历颇似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经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但丁最后十几年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神曲》中。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煌煌巨著,正如薄伽所言,《神曲》像孔雀,其形美,其声哀。
(二)贝雅特丽丝
贝雅特丽丝是但丁一生念念不忘的恋人。她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富家小姐,和但丁是同齡人。大约在1274年,但丁在一次春宴上初识贝雅特丽丝,从此“将她可爱的倩影铭刻在心”。薄伽丘在《但丁传》中写道,“这种感情究竟有多深,无人知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但丁很早就成了一个最炽热的爱情奴仆……他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爱,于是变成了奇迹,成了旷世未有的奇事。”但丁对贝雅特丽丝的爱超凡脱俗,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1283年,他们在街上邂逅相逢。但丁曾描述过当时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她穿着一身雪白的衣裳,在两个女伴中间从街上走过。我羞怯地站在那儿,她转眼向我望来。当她娴静端庄地向我招呼时,我好像看到了极乐世界的边缘……分别时就好像喝了醇洒一样,沉沉迷迷了。我冷冷清清地回到家里,苦思着这位于淑女,不觉酣然入睡并作了一个奇梦……。”在梦中,但丁看见一个天使一手托着一颗心,臂间抱着一睡美人,天使将睡美人唤醒,叫她把那颗心吞下,然后抱着她离开人世,飞回天国。
1285年,贝雅特丽丝嫁给了一位银行家。1290年,正如但丁当年梦中所见,贝雅特丽丝真的离开人世飞向了天国。但丁悲痛欲绝,于是有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新生》(1292——1293)。但丁把自己1283年以来所写的献给贝雅特丽丝的31首抒情诗,用散文的形式(诗人对自己的诗作进行阐释)连缀起来。因此《新生》的内容形式一半是十四行诗和意大利古诗,一半是散文作品。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
在《新生》的结尾,但丁表示要为贝雅特丽丝“说出前人为任何女子都未曾说过的话”,要用诗竖立一座从来没人为女子竖立过的纪念碑,这为诗人日后创作《神曲》埋下了伏笔。的确,在《神曲》里,贝雅特丽丝是作为信仰的象征而出现的,成为诗人梦游天堂的引路人。
(三)机智的应对
但丁精通修辞学,口才极佳。据说有一次,诗人的政敌向主教打小报告,说但丁在教堂举行圣事前没有下跪。主教把但丁召来,要他解释此事。但丁机智的应对使他避免了惩罚,他说:“如果那些控告我的人把眼睛和心灵放在上帝身上,正如我所做到的那样,那么他们也不会注意到身边的事,而他们很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当时正在做什么。”
但丁被流放期间,他首先到维罗纳封建主巴尔托洛梅奥·德拉·斯卡拉的宫廷。有一次斯卡拉亲王说:“我实在不明白,但丁先生,像你这样的博学之士,竟不受宫廷上下的欢迎,而我的宫廷小丑却人人喜爱。”受到极大冒犯的诗人不卑不亢地回答:“殿下如果明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道理,就不难明白个中缘由了。”
但丁和同时代的画家乔托是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一个传说也许不是真实的,但却流传下来了。但丁面对相貌平平的乔托说:“为什么你的壁画都这么美丽,而你的孩子们却如此丑陋?”乔托风趣地回答说:“我的壁画是在白天制作的,而孩子却是在晚上。”
附录二:
“流氓诗人”维庸
黄汉平
弗朗索瓦·维庸(1431—1463?),法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生于巴黎一贫民家庭,幼年丧父,后由一个有地位的教士纪尧姆·德·维庸收养,因袭其姓。145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维庸在学生时代由于受当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生活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由小偷小摸发展到酗洒打架、杀人盗窃的地步。1455年因在斗殴中刺死一名教士而被逐出巴黎。次年获赦后,又跟一帮流氓盗贼混在一起,盗窃大量财物,再次逃离巴黎。临行前写了一首共40节的长诗《小遗言集》(1456)。诗人以讽刺的口吻表示在离开巴黎之际,将身边财产杂物“遗赠”亲友,送给他养父的第一件礼物是其“名声”,因为当时维庸已经成了著名的诗人。他还剪下数绺头发送给理发师,留下一点零钱给当地三位最有名的高利贷者,把当铺里的宝剑遗赠法庭的书记等。
此后,维庸在法国到处流浪。他一生入狱五、六次,两次被判死刑而未被执行。他作为诗人的美名和他品行不端的恶名同样远近皆知,称之为“流氓诗人”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每当他被囚禁或将被处决的危急时刻,总有名公贵人为了“怜才”,向他伸出援救之手。1461年在卢瓦尔河畔默恩服刑时,恰遇法王路易十一途经该城,得以再度获赦。出狱后写出代表作《大遗言集》(1461),全诗185节,共有八音节诗2023行,主要由谣曲和长短歌组成。在这部作品里,他回顾了自己的身世,追述少年时与旧友知交留连巴黎下层社会的酒肆娼寮,纵酒放荡,抒发对疾病、坐牢和衰老的厌恶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哀叹年华虚度,后悔莫及。比起他的前期作品,《大遗言集》的语调更为诚挚,但讽刺也更为辛辣。1463年他又因参加斗殴被判决绞刑。 判刑后他写了著名的《绞刑架上之歌》,在诗中想象自己和同伙悬挂在绞刑架上,身体正在腐烂的可怕情景。诗的结尾写道:“我们上绞刑架不是为了逗你们发笑。/为我们写绞刑架上之歌的维庸啊,/祈祷上帝拯救你们和我们的灵魂!”经向法院上诉后,他被改判为逐出巴黎10年,从此不知所终。
维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格律工整,寓意深刻,绝不是一时即兴之作。他的诗歌动人之处,在于它们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声,充满火一般的感情,通过个人切身的感受去描写传统的主题——幻想的破灭、对虚度年华的追悔、失恋的痛苦,尤其是动荡年代中对死亡的恐惧。他那富有民歌风味的谣曲也写得特别精彩。在《昔日佳人曲》里,他说历史上有过不少美人,多少人拜倒在她们脚下,结果还不是香消玉殒而长埋地下?他反复咏叹:“去年瑞雪今安在?”提示良辰美景之易逝。同样,在《昔日王爷曲》里,他写道,历史上有过不少帝王勇士,受人尊敬崇拜,现在还不是躺在坟墓里长眠不起?“查理大帝今安在?”指出英雄业绩的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