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音研究的继续和发展——明代古音研究 |
前面说过,唐代的陆德明认识到“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对于临时改变某字读音以求叶韵甚至改动古书中的字以求押韵的做法表示了反感。是一种比较正确的态度。而宋朝的吴棫第一次提出了“通转说”,认为古韵可通可转,并第一次将古韵分为九部。后来的郑庠也将古韵分为六部,并将韵尾相同的韵放在一起。这些都属于古音研究的萌芽。他们对古音研究起到了探索和启发的作用。 古音学在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杨慎、焦竑和陈第等人的古音研究。尤其是陈第,第一次把古音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贡献是巨大的。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在古音研究方面著有多种著作,其中《转注古音略》最为重要。他在这本书中说:“私心窃病才老之书多杂宋人之作,而于经典注疏子史杂家尚多遗逸,其显而易见者,如《左传》之鞠音芎,《毛诗》中咥音戏,古音有在于是,特未押于句杪耳。……其才老所取已备者不复载;间有复者,或因其谬音误解,改而正之;单文孤证,补而广之,故非说雷同也。”由此,他在古音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对吴棫(吴才老)的《韵补》的补充和修正。 焦竑和陈第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音韵学家,观点也很相近。焦竑有《焦氏笔乘》一书。他在此书中说道: 诗有古韵今韵,古韵久不传,学者于《毛诗》《离骚》皆以今韵读之,其有不合,则强为之音,曰:此叶也。予意不然,如“驺虞”一虞也,既音牙而叶葭与豝,又音五红反而叶蓬与豵;好仇一仇也,既音求而叶鸠与洲,又音渠之反而叶逵。如此,则东亦可音西,南亦可音北,上亦可音下,前亦可音后,凡字皆无正呼,凡诗皆无正字,岂理也哉!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焦竑认为古今音韵是不同的,不能用今韵去与古音叶音或叶韵。叶音叶韵的结果,就会造成字无定音、诗无定字的混乱局面。这种批评是很正确的。有了这种正确认识,才能在古音研究上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才可能抛弃原来的利用《切韵》系统进行分合的不恰当做法。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著名古音学家。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等古音学史上重要著作。陈第的父亲就对叶音深表怀疑,陈第曾说: 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余少时默识教言,若介于胸臆。故上终往古篇籍,更相触证,久之豁然自信也。 陈第还特别赞成焦竑“古诗无叶韵”的观点,他到南京专门去拜访了焦竑,两人“谈及古音,欣然相契”。《毛诗古音考》就是在这时正式定稿的。焦竑又“为补其未备,正其音切,于是成书。”陈第另一本论古音的专著《屈宋古音义》也是焦竑给写的序言。两人学术观点完全一致。 《毛诗古音考》成书于1606年,此书的问世,宣告了“叶音”说被彻底破除。陈第在其序言中说: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于叶也,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杞韵止,则韵祉韵喜矣……厥类实繁,难以殚举;其矩律之严,即《唐韵》不啻,此其何故耶?又《左》《国》《易·象》《离骚》《楚辞》、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往往韵与《诗》合,实古音之证也。 《毛诗古音考》在古音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第一, 彻底与叶音说决裂,建立明确的历史观点。 第二, 确定了古音研究的范围,发明了新的研究方法,把古音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他“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也。二者俱无,则宛转以审其音,参错以谐其韵。” 因此,陈第是明代古音研究中成就最大的人,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