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辽金时代的韵书
  

  (一)陈彭年、丘雍等人的〈广韵〉

  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大约编成于公元1008年。明代的王应麟在《玉海》中谈到了《切韵》成书的经过:

  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校定《切韵》五卷,依九经例颁行。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是对《切韵》广而大之,所以增加了不少内容:

  第一,它收字两万六千多,增加了不少的字;

  第二,它分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韵更细了,更为精确了。

  第三,编写体例上,也有改进。例如:

  它先列韵目,然后按韵部收字,把同音字放在一起,把同韵不同声的字用○隔开,每个字下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例如“东”字下的注释:“春方也。《说文》曰‘动也’。从日在木中。德红切,十七。”所以,它虽然是韵书,但在注释中也解释字义,分析字形,注明了反切,列出同音字,实际上也具有了文字、训诂的内容。所以说,《广韵》既是音韵专书,也是文字、训诂方面的宝典。唐代的韵书,已经开始具备字典性质,《广韵》则更进一步,可以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很像现在的同音字典。

  因为是官修的韵书,参加的人多,所收集材料多,所以在收字解释等方面都增加了很多。全书共收字26194个,注解191692字,其中保留了大量中古语音、语义等方面的材料。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同时,由于印刷条件的改善,使它能刻印并大量发行,所以至今还能见到完整的宋本《广韵》。

  宋代以后,中国传统“小学”中的音韵学,便以《广韵》为研究中心。人们从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代音。在清末发现《切韵》、《唐韵》等残卷以前,学者们一般把这三种韵书看成一种,他们所说的《切韵》《唐韵》,其实就是《广韵》。如岭南学者陈澧著有研究语音的著作《切韵考》,其实就是考的《广韵》。

  (二)丁度等人编写的《集韵》。

  《集韵》收字53525个,比《广韵》增加了一倍多。内容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因此也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集韵》还改进了《广韵》的语音系统,这种改进,显然是受当时实际语音变化的影响。因为到北宋时期,双唇音和唇齿音的分化早已完成了。《集韵》的反切,则反映了这个语音变化的事实。

  (三)《礼部韵略》

  唐代开元24年(公元736年)以后,凡是贡举之事,都由礼部主管,官韵当然也由礼部颁行。为了科举考试作诗的需要的,将《唐韵》和以后的《广韵》加以简化,只收常用字,注释也从简,就成了《礼部韵略》。它是专门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而改编的。

  《切韵》系列韵书,包括《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平水韵”等,一向占着正统地位,因为从《广韵》开始,《集韵》《礼部韵略》等都是官方认定的韵书,直接用于科举考试,关系到全国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因而影响极大。它们的分韵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尽管它们有过一些变化和改革,却始终没有脱离《切韵》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主要遵循《切韵》的分韵标准,而不大照顾当时的实际语音。从而使这类韵书的分韵同当时的实际语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后来对韵书改革的要求,使韵书的发展转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思考与练习

(一)《切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二)《切韵》的体例是怎样的?

(三)《切韵》音系属于什么性质的音系?

(四)《切韵》以后与它同一性质的韵书主要有哪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