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代的韵书
  

  (一)唐代出现了王仁煦的《勘谬补缺切韵》,他说:“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因此没有影响到《切韵》原来的语音系统。仅仅是对原书中解释错误和不足之处加以纠正和补充罢了。例如:

  蕃:草盛。陆以为蕃屏,失。

  广:虞俺反,陆无此韵目,失。

  此外,王仁煦比陆法言多收了六千多字。当然他也对这些後收的字一一作了解释和注明反切。

  (二)唐代还出现了孙愐的《唐韵》

  除了增加了十一个韵以外,唐韵还增加了不少注解,注解中引用了不少古书。如三仓、尔雅、说文、字林、玉篇等。还有诸子著述、各代史书等。

  陆法言的《切韵》字义解释很简略,经过唐代王仁煦、孙愐等人的补充之后,使韵书日臻完善,有具有字典的性质,这是一大发展。

  (三)李舟的《切韵》

  李舟出生在孙愐之后,据《唐韵》而修订成《切韵》十卷。也已失传。据文献记载,有如下两方面的贡献:

  第一,韵目排列次序更为科学合理。

  第二,他把入声与平、上、去三声一一相配。

  这两点都被后来的《广韵》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