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切产生的时代和原因
  

  反切是怎么产生的?有多种说法:

  (一)反切起源于东汉末年。《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孙叔然即孙炎,是郑玄的学生。他著的《尔雅音义》已失传。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收有孙炎的反切68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反切上下切很不统一。还属很初期阶段。另外章太炎根据《汉书·地理志》发现应劭注已有反语,于是认定“应劭时已有反语”。应劭也是汉末人。

  (二)反切起源于西域说。这是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反切是由于受梵文影响而产生的:

  《高僧传》载宋《释慧叡传》中说:“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谘叡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於是著《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谢灵运所叙的十四音,就是《隋书·经籍志》上所谓婆罗门十四字。这就具体地说明了,由于印度文化输入,佛教传入,当时信佛法的人越来越多,佛经翻译兴盛,一般学士文人,从印度梵文和汉字的对比中,通悟了拼音原理,於是他们根据梵文的音理,来分析汉字的读音,分析出汉字字音的声和韵,又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声和韵,并用二合音的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注音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反切。比起直音、读若,反切的注音是一大进步,于是反切自然也就风行於世了。

  (三)反切不但不出于西域,而且也不出自汉末,而是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如顾炎武说:

  “反切之语,自汉以上既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慢声为之与,急声为诸;慢声为而已,急声为耳;慢声为之矣,急声谓只,是也。愚尝考之经传,盖不止此。如《诗·墙有茨》传: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断壶,今人谓之葫芦。《北史·后妃传》作瓠芦,瓠芦正切壶字……以此推之,反语不始于汉末矣。”

  (四)现在较为公允的观点是:

  “尽管上古已有二合音的汉字存在,但不能说那就是反切,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大量地运用这种方法来注音,还不能算是注音方法。……至于说反切来源于西域,是从国外照搬过来的东西,也不太恰当。当然,在反切的产生过程中,受过国外拼音文字的影响启发是肯定的,但不一定是照搬。因为拼音文字的拼音和反切在原则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毕竟还是不同的。拼音文字是用字母来拼音,而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拼音。拼音文字是直接的拼音,而反切则是一种间接的拼音。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古人在创造反切的时候,受了梵文这种拼音文字的拼音原理的启发,从汉语固有的双声叠韵这种现象中发现了可以用两个汉字来拼一个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至于说到反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认为汉末是比较恰当的。但反切是否孙叔然创造的,那到不一定。虽然他的《尔雅音义》是最早使用反切,但并不能说明反切就是他创造的。也许反切是由很多人不断探索完善的,只不过孙叔然最早把反切写进了书里。尽管如此,孙叔然对反切的推广应用之功还是值得肯定的。”——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因此,可以说,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梵文这种拼音文字的影响,使得在六朝时期,人们就对汉语中的一些语音现象,特别是对汉语中双声、叠韵等现象非常感兴趣。当时有不少人把它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古书中许多事例证明,当时的汉语研究成果已经在社会上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