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释名》及声训的局限 |
刘熙无限夸大了声训的作用,认为凡是音同、音近的字的意义也相同、相近,这就必然导致对许多词的解释的错误,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甚至陷入唯心的泥坑中去。 汉语中,确实存在音同、音近的字意义上也相同、相近的现象。这是因为语音语义一经约定,就会受到社会的制约,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于是在一定范围内,声音和意义就有了习惯的联系。而新词的产生又往往以旧词为基础,借旧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这就是同源的派生词的产生。但是,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虽是约定俗成的,毕竟也还是偶然的。事物的名称只是符号,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民族语言里会有不同的读音的原因。《释名》的问题就在于刘熙没有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有的解释由于本身是同源关系所以是正确的,揭示了音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同源关系;有的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根据,很难得出令人相信的解释。 说到《释名》的具体的错误与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第一,用意义毫无联系的音同、音近的字相互解释。下面是典型例子: 日,实也。月,阙也。 土,吐也。 山,产也。 江,公也。川,穿也。 胃,围也。 姑,故也 刀,倒也。 痔,食也。 第二,一个词往往有不同的声训,从而使人无法认定。例如: 天,显也。天,坦也。 风,汜也。风,放也。 刷,帅也。亦言瑟也。 袖,由也。亦言受也。 印,信也,亦言因也。 剑,检也,又敛也。 第三,用同一个词去解释意义截然不同的多个的词。例如: 木,冒也。 雾,冒也。 髦,冒也。 牟,冒也。 母,冒也。 帽,冒也。 矛,冒也。 第四,有时他还把不该拆开分析的连绵词也拆开来分析了。例如: 望羊,羊,阳气。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它然也。 匍匐,小儿时也。匍犹捕也。藉索可执取之言也。匐,伏也。伏地行也。 但是,瑕不掩玉,虽然《释名》有以上诸多缺点甚至错误,但它的功绩仍是主要的,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