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名》的贡献和影响 |
它不仅研究了重要词语的来源,也注意研究了一般日常词语的来源。扩大了词源研究的范围。它不仅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的领域,而且开创了词源学这一门新的学科,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释名》采用了声训的方法来探讨词的来源,它指出研究词义不宜只拘泥于词的形体,也可以从语音角度来加以探求。探求“义类”和声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这就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天地。 当然,《释名》的声训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先秦以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即从语音入手来训诂,早为训诂学家采用。《尔雅》、《说文》,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均有采用。但他们的声训与《释名》有两点不同: 第一, 在数量上,过去只是偶尔用之,而《释名》全部采用声训; 第二, 在目的上也大不相同,过去只是用声训来宣扬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释名》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词的来源,是突破文字形体从声音角度来探求意义。 《释名》的声训方法,对后世“以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后世宋代有王圣美的“右文说”(因为形声字的表读音部分大多在右边,王圣美认为表读音部分的声旁不但表音,而且也表示一定的意义,故称右文说)、清代王念孙的“就古音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的理论,都深受《释名》的影响。 濮之珍先生指出:《释名》一书,已对汉语读音采用近于今天的描写语音学方法,并且也利用方音来进行比较研究。例如《释名·释天》: 天,豫、兖、司、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按:所谓舌腹、舌头、横口、合唇、踧口,开唇等,都是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上对汉语加以描写。刘熙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已能如此描写语音,实属难能可贵。 还有学者从以下角度评价《释名》,说它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对同源词的研究。 同源词,指的是具有同一语根,后来派生分化的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释名由于采用声训,首先注意到了声音,因此为后人提供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例如:阴,荫也。 《说文》阴,闇也。荫,草荫地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阴,本作荫。 冬,终也。《广雅·释诂》:“冬,终也。”“终,极也。”“极,尽也。”林,森也。森森然也。 同一事物,《释名》提供了与前人不同的说法,这对研究这些词语当然也是有好处的。例如: 《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释名·释山》:山中丛木曰林。 《尔雅·释宫》:狭而修曲曰楼。《释名·釋宫室》:楼,言牖户诸射孔娄娄然也。 (二)有助于了解东汉时期的词汇面貌。 正因为刘熙强调要解释“百姓日称”的常用词,常用词中又收了不少双音词。所以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代的词汇面貌。我们可见到其中合成词的比重很大。从构词方式看,有: 联合:宗庙 主谓:寿终 偏正:慧星 动宾:弃市 还有连绵词,如:摹挲、匍匐、偃蹇、箜篌、枇杷 按词素间关系分,又可分为 同义语素组成的双音词:笃厚、言语、名号、威严、断绝、骂詈 反义语素组成的双音词:敬慢、厚薄、是非、善恶 同义词辨析: 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三)有助于学习古代文化典籍。 《释名》中反映并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例如: 《诗经·卫风·氓》:“渐车帷裳”。郑笺:“帷裳,童容也。”这“童容”是什么意思,我们很难懂。但如果读到下面这条解释以后就能懂了: 《释名·释床帐》:“幢容,幢,童也。施之车盖,童童然以隐蔽形容也。” 又如下例: 《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释名·释宫室》:“西北隅曰屋漏。礼:每有亲死者,辄彻屋之西北隅薪以炊灶,煮沐供诸丧用。时若值雨则漏,遂以名之也。” 再如下例: 《楚辞·九歌·湘君》:“薛荔拍兮蕙绸”。王逸注:“拍,搏壁也。” 《释名·释床帐》:“搏壁,以席搏著壁也。” (四)有助于了解东汉时期的语音特点。 邦,封也。负,背也。法,逼也。房,旁也。鲍,腐也。——这实际上是证明了清代学者钱大昕的“古无清唇音”结论。 男,任也。入,内也。泥,迩也;尔,近也。尔雅,尔,昵也;昵,近也。 “任、入、迩、尔”都是中古日母字,而古读泥母,由此证明章太炎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的正确性。 再如:达,彻也。幢,童也。 “彻”“幢”为舌上音,“达”“童”为舌头音,由此可知当时舌头、舌上不分。 《释名》还记录了某些音古今变化情况,最典型的如: 车,古者曰车声如居……今曰车声近舍。 (五)有助于了解某些方言情况。 齐鲁谓光景为枉矢。 今兖州人谓泽曰掌也。 齐鲁谓道多为逵。 额,幽州人谓之鄂也。 青徐人谓长妇曰稙……荊豫人谓长妇曰孰。 这些自然可以与《方言》相比较,从而看出语音的变化发展。 (六)有助于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 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古代的口红 香泽者,人发恒枯顇,以此濡泽之也。――古代的护发剂 简,间也。编之篇篇有间也。 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 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 《说文》碑,竖石也。王筠《说文句读》:“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 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 (七)多种多样的释义方法,为后人解释词语提供了范例。其解释方法主要有: 1 .用方言转变来作解释,如: 《释水》:兖州人谓泽为掌。 2.用音义递诂的方法,如: 《释典艺》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 3.用同义譬况的方式,如 《释床帐》幄,屋也。形如屋也。 4.用复音词来解释单音词,如 《释宫室》梁,强梁也。 5.先用一字释义,然后再加形容词来作解释,如: 《释采帛》:纨,涣也;涣,涣涣然也。 《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 6.用一单字声训释义,然后再加以解释,如 《释天》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月,缺也。满则缺也。 《释地》: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7.一字而有多个义项,除了语音上的关系外,也有因为义也兼通,于是一并举出。例如: 《释地》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末不信谛也。易谓之坤,坤,顺也,上顺乾也。 《释形体》:毛,貌也,冒也。 刘熙为后人提供的这些释词的方法无疑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