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庄子》

一、 庄子其人其书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的身 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所发展。“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是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一书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二、《逍遥游》
  《逍遥游》是一篇体大而思精的哲学论文,它不可能简单地、粗咯地仅谈一个方面.即主观精神境界的问题,相反它却以仪态万方,汪洋恣肆之笔.深入浅出地由事例再到论理,反复申述了“逍遥游”的内含。作品从小大之辩入手,引来了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分类解释,得出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是“逍遥游”境界的一种表现的结论。接着又以尧让天下与许由,由许由的拒绝接受,说明类似这些物与人的行为,也算作是“逍遥游”的一种标志。接着又以连叔之口指出,智慧上的矮子,行动上的拙劣者.绝不可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只有那些因势利导,善于驾驶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人才能到达“逍遥游”的境界。

三、《养生主》
  《养生主》全文共六节,可分为三段,首段即第一个自然节。立论明快,开门见入提出主题。以士大夫、读书人为对象,一开首便提到为学的问题,警告学人强学伤身的危害性,也许含有老子“绝圣弃智”的用意。
  “缘督以为经”,是全文主旨,“缘督”之督是中医名词,“奇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缘督”是循虚而行,含有顺乎自然之道的意思,“为经”则是养生的常法,可以全生(性),可以养亲(身),可以尽年。最后四节,通过四个故事,说明这一主题。

三、《秋水》
  通过七个寓言故事,构成一个层层推进的说理过程,追求精神的逍遥自由,抛弃身外物之累,从而获取精神解放和绝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