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孟子》

一、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发展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形成过程,是与百家争鸣及其中的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的,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论语》创立语录体;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 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 实人生。
  2 、战国中期,《墨子》、《孟子》和《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子墨子曰”的表示表明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孟子》也是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 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 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二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他的思想、个性、情感和精神,展现了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孟子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因此,孟子的对话论辩技巧是非常之高超的,主要体现在:
   善于用日常生活事理进行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明白清晰。
  善于用浅显的事理进行类比,委婉而自然地表达出观点。
  善于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漏洞,步步进逼,将对方驳倒。
  善于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避免绝对化,以便留下回旋余地,可以前后出击,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使用故事、传说进行说理。
  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顺着对方的想法,由远而近,步步接近,直至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