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师心理与管理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社会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议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建设并管理好教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了解教师成长的规律是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的各种措施的心理依据。
一、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的职业社会化的过程。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上不断适应教师角色的过程,也就是在职业上变得更加成熟的过程。
就学校管理者而言,促进教师职业社会化是建设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心不可少的工作。了解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于教师个人或学校管理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的成长规律——职业教师生命周期理论
斯蒂芬和沃尔夫,提出了描述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
这个理论认为,发展最顺利的教师在5年内就可以达到国家教师标准,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发展不顺利则会有某一个阶段停滞很长的时间,甚至就此退出教师队伍。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是环境的适当支持和个人的努力。
1.职业教师生命周期阶段
(1) 实习教师。实习教师是尚未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是职前教师。
(2) 新教师。新教师阶段从个体教师在一所学校中任职,正式接受教学任务开始,这是教师的一个适应的困难时期,也是个人能否稳定在这个职业上的关键时期。
(3) 专业化教师。专业化阶段的教师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是稳定的、可靠的、成熟的教师。
在大多数学校里,专业化教师是大量的,他们构成教师队伍的基础。
(4) 专家型的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标志是达到国家教师标准。专家型教师的特点是有能力预期学生的反应,并体现在他们的教学符号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风格。
(5) 杰出教师。只有极少数真正具有天才的专家型教师才能达到这一发展阶段。
(6) 退休教师
2.教师成长的机制——反思和更新
虽然环境的支持和鼓励是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反思和更新是推动教师通过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成长的机制。
大部分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后,发现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的时候引起反思。反思包括5个阶段,即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反思表明教师正在确定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了实现改进,教师必须学习新的东西,他们或参加进修课程,或向行政领导和同行寻求帮助,或直接依靠自我创新。这就是更新的过程。
随着教师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和组织,他们会创造出更成功的替代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的知识技能,信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更趋成熟,达到一个更高的职业社会化的水平。
3.退出
退出是一种脱离发展或个人成长道路的形式。退出可能是显性的,即教师个体离开教师队伍,到其他的行业中去,但更多的是隐性的,即个人还在教师岗位上,但“人”在“心”不在,他们对工作完全不投入,只是敷衍完成。退出可以分为三个水平,即开始,坚持和加深。退出的教师在三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出不断增强的消极的特点:生理上表现为缺乏精力、长期疲劳、虚弱和不耐烦,情绪上表现为抑郁、无助、激动、失去控制和应付的能力,精神上出现负面态度、低自我概念和悲观主义、责怪他人和精神不集中。
(1) 开始退出阶段。他们开始不再主动地做什么,而是等着完成领导者交给自己的任务,甚至并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敏感的行政管理者、熟悉教师的人会认识到这是开始退出的信号,没有干预,这些教师就会滑向下一个退出的水平。
(2) 坚持退出阶段。他们的消极情绪表面化了。这些教师变得爱批评他人和对他人的反应不加理睬。不愿意为教学费力气,对改进教学的要求和措施百般挑剔。
(3) 深度退出阶段。深度退出的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完成停止,彻底退出反思—更新—成长的过程。这些教师完全不能适当地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不满。退出标志着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内在动机已发生了变化,行政管理者要及时予以干预。
4.影响教师发展的环境因素
(1) 学校文化的支持或阻碍。学校的气氛和文化对教师成长有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管理者授予教师在课程、专业发展和教学决策中的参与权和责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像空气一样,以一种更为奥妙和弥散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成长。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是教师成长的首要条件和推动力,
(2) 社区和社会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社区为教师提供的校际合作、教学研讨活动、继续教育课程等能鼓励教师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条件。
二、教师职业社会化的途径
(一) 职前培训
师范院校是专门培养教师的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有了一定的教师职业准备,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但真正的成熟只能在教育实践中实现。
(二)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对职前教育的弥补作用
在职学习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而且可以深化他们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发挥其潜在作用。
2.更新知识,适应承担新的任务
随着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自身扮演角色的变化等,学校组织部门和教师自身都要求教师在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充实和更新,因此,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就显得越发不可缺少。
(三)自修
教师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每个优秀的教师几乎毫无例外是经过努力自修而成熟起来的。
(四)教师群体对个体教师的帮助
领导者和教师群体对个体教师抱有适当的高期待,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任务,这能够激发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教师很高的积极性和好的表现又必然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奖励,并对他抱有更高的期待,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个人也就越来越有信心,工作也更加努力。
(五)管理上的建议
1.制定评价教师的恰当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科知识
(1) 教育教学技能
(2) 人际交往技能和品质
2. 制定有效的诊断与评定措施。诊断,就是确定教师是否已经达到符合角色的各种标准,评定教师的哪些行为方式符号或不符合角色的要求,然后根据他们的专业才能决定是否聘用、工资多少、晋升与否、提供何种培训等。
3. 帮助教师认识教师职业的发展规律,并确认自己所处的水平,坚持反思—更新—成长的过程,
4. 管理者对本校的教师队伍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所有的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
5. 管理者对教师早期退出的信号要敏感,及时做出干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选聘
把好“进人关”是建设教师队伍的关键。在聘任教师时领导队伍的关健。在聘任教师时领导者不但要坚持“因事择人”、“用人之长”等一般的用人原则,而且要特别注意教师工作的特殊要求,应注意心理的健康并具有与教师工作相匹配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
教研组是按照一门学科或几门邻近学科设置的教学工作的正式群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育活动的第一线,也是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基层组织。
1.教研组的特点
(1) 有明确的任务
(2) 在教学工作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3) 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微观环境
2.好的教研组应具备的条件
(1) 合理的人员结构。年龄与智力、创造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都是不可缺少的。
(2) 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本质上体现的是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没有高级职称,缺少带头人,形不成梯队,影响教研组织的发展
(3) 有好的教研组长。好的教研组长要具备以下主要条件:
第一, 较高的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思想
第二, 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第三,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第四, 作风民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搞好教研组工作的几个环节
(1) 创造活跃的教学研究气氛。
(2) 安排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人都各尽其才。
(3) 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给每一个人以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帮助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