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四、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社会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有:

1、社会整合理论。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最先提出整合理论思想并致力于研究社会整合的是法国的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进一步发挥了社会整合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学常常论及的社会整合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

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分析了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社会整合与个人的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所起的作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另一个是“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就是一种社会联结纽带,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以这种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信仰都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人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城市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形式。这种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因此整合要求比传统社会更高。

杜尔克姆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他在《自杀论》一书中,运用社会整合理论对自杀这个社会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自杀的原因在于社会整合程度的不同,社会整合程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引起自杀,只有适度的社会整合才是有利于社会生活的。

2、文化失调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提出了文化失调理论(我们前面提到了他所说的文化滞后论)。在《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一书中,奥格本指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而不是人的生物本性中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他认为,当一种文化具备了必要的思维能力,并存在一定的需求时,就会通过组合现存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产生新的要素,这就是发明。社会变迁就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的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即时迅速的,因此,常常产生文化失调现象。即他所说的“文化滞后”。该理论认为,现代许多的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引起的。例如:现代人们常常遇到的克隆技术,与人类的道德相互矛盾。

3、社会解体理论。社会解体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最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提出,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进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社会解体是最严重的一种社会变迁,一般并不常见。最常见的是虽然社会中出现松散、离崩的现象,但仍然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这种社会状态称之为社会解组。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现存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二是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同时并存,使人们无所适从;三是价值崩溃,即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完全紊乱,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解体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快速发展的城市、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以及社区的异质性增加等等情况,都会破坏社会原有的动态平衡,使原有的权威、约束力和控制日益减弱,从而导致社会解组。因此对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均衡体系。

4、价值冲突理论。该理论是冲突学派的学者运用冲突理论来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这种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的无休止的冲突。提倡研究社会利益,以价值冲突观点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冲突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主要事实,而且也是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分之一,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差异,才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该理论主张以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情况,一是交涉,即对立双方就发生冲突的问题进行接触和磋商;二是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自进行一些让步和妥协;三是使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方运用权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根据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我们说,当代中国社会肯定会有许多的社会问题存在,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是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社会问题,以便于有效地解决它们。